(一) 成立

台灣浸信會的發展,美南浸會宣教士功不可沒,這期間,美南浸信會台灣差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宣教士的人力、財力與事工策略,均提供了極大的貢獻。差會 首要的政策即協助開拓建立教會,以大都會城市為優先,由2~3位宣教士組成調查小組,然後購地分別建蓋宣教士宿舍與會堂,此計畫顯然相當成功.

  美南浸信會與台灣的淵源,應始於1948年(民國37年)吳立樂教士(Lila Florence Watson)陪同徐松石牧師來台訪視是否成為「中華浸信會聯會」邊疆佈道的國內宣教工場之可行性.他們一致認為可以開拓,因此後來差派楊美齋牧師夫婦來 台宣教.當時中國政情不穩定,美南浸信會並不打算拓展新工作,但邊疆佈道委員會仍差派明俊德教士來台協助楊牧師.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曾指示她,由於台灣 情勢未卜之際,不可開拓新工作.但感謝上帝,台灣福音的門得以敞開,一方面明教士向國外傳道部發出懇求,另方面終於看見國外傳道部的政策改變,因當時美國 介入台灣與韓國共同簽署的「安全保護公約」.1951年(民國40年)7月差會成立,由關樹華牧師擔任主席.由於差會的成立,浸會在台福音事工因此而全面 開展.

(二)與本地同工的合作

  美南浸信會台灣差會當時獨立拓展後,轉交本地同工負責之幾項特殊貢獻列舉如下:
  1950年(民國39年)宣教士即投入學生佈道事工,以學生族群為傳福音優先對象而建立在大學旁之教會有台北的浸信會懷恩堂(台大師大),中壢的浸信會恩惠堂(中原大學),台中的浸信會恩光堂(中興大學),台南的浸信會恩慈堂(成功大學).

(三)購建嶺頭山莊
  
  1952年(民國41年)差會於草山購買佔地七千多坪之土地作為營地之用,即現在之浸信會嶺頭山莊.首位負責宣教士為范蓮德教士(Miss Martha Franks).無數次的營會在此舉辦過,無數的初信決志者,無數的蒙召獻身者,他們的生命在此更新。

(四)創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1952年(民國41年)柯理培博士夫婦來台(Dr. and Mrs. C. L. Culpepper, Sr.)創建浸信會神學院.柯牧師原擔任山東華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抵台後第一個抱負便是創設神學院,訓練培育本地傳道人,因此先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購 買土地和房屋,成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現真光堂位址),柯牧師是神學院首任院長,他邀請張容江牧師(1952年7月,為第二位抵台的中國浸會牧者)夫婦和 周聯華牧師夫婦(周牧師於1954年8月抵台,為第三位抵台之中國浸會牧者)加入教授陣容。當年九月十五日開課,有三位專任教授,三位兼任教授,33位學 生入學。1958年8月神學院遷往吳興街底佔地一萬多坪之新校園(現址),並在1959年5月舉行奉獻禮,超過一千人來賓與會。

(五)文字工作
  
  1952年(民國41年)10月浸信會書房在神學院的一個角落開張,由范蓮德教士兼任主任,1956年(民 國45年)即聘請柯道蘭女士(柯少培師母)擔任第一位專任書房的主任。成立初期以供應各教會浸信會出版部出版的主日學教材,書籍和刊物。1959年(民國 48年)位於台北市懷寧街之浸會大樓落成,浸會書房遷入更名為浸信會基督教文字中心。浸信會文字中心全盛時期,全省開設有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嘉義、 台南、高雄及台東等七個門市。目前僅餘台北門市(1986年差會將全省文字中心交由聯會全權負責經管),台東,嘉義兩處目前為獨立經營。

(六)影音事工  
  
  1957年(民國46年)差會假神學院(中山北路時期)成立廣播中心,後遷移至懷寧街浸會大樓,各項工 作經年籌備齊全,1960年(民國49年)元旦,名為「普世佳音」之廣播節目已得以在全省各地同步播出,更遠至金門馬祖皆可清楚收聽。1968年(民國 57年)原浸信會仁愛堂開工原址改建為浸信會大眾傳播中心落成,除廣播事工擴增電視部門,透過中國電視公司正式播出「萬福臨門」電視節目。

(七)現況
  
  前述差會一手所建立之浸信會嶺頭山莊,浸信會神學院,浸信會文字中心,浸信會傳播中心等機構,目前都已將經營權 及管理權移交給聯會負責,其中神學院和嶺頭營地已辦理土地與建物等不動產產權過戶(成立財團法人).神學院是差會最後移交給聯會經營管理的機構,意即自 1999年(民國88年)起美南差會完全停止過去長期以來對浸會教會和機構之經費補助(差會對教會方面於1986年起已無任何補助)。


(八)其他事工  

  除上述機構外,差會亦曾在1970年(民國59年)成立聖樂中心,先後藉由「迴聲谷合唱團」及「喜樂之聲合唱團」在全省各地舉辦音樂佈道會,深獲熱烈迴響,同時也出版甚多適合教會詩班合唱歌本,至今仍受教會喜愛,但已無再版。
  
  另在1977年(民國66年)成立教育中心,在推廣執事同工、主日學師資及門徒訓練方面貢獻良多。前後十餘年間與聯會、神學院和教會有甚密切之合作並事工果效,但由於差會政策逐步調整中,這兩項事工因而在1986後中止!

(九)組織與宣教方向的轉變
  
  差會成立五十年以來,組織歷經三次重大調整.差會初期組織甚簡單,一個由五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 負責規劃與決策.1970年(民國59年)調整為十一個工作組織,這期間多數宣教士分別參與在各工作小組中,透過委員會協助聯會或教會事工.1989年 (民國78年)差會主導乙次的「教會增長研究」,經過二年研究後決議差會改組為拓荒植堂小組,要求70%之宣教士投入教會拓植和佈道工作.1997年 (86年)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重大改組,更名為【國際宣教部】,以往強調地區性的策略改變為強調「族群」宣教方向.此向全球性宣教策略的調整,影響甚 鉅;宣教士不再以傳統拓植教會方式為主,也不再以「浸信會」為主要合作對象,係擴大福音傳播層面,並加強向中國大陸推展福音事工.目前全省依工作性質(語 言,社服,佈道,弱勢族群等等)分成六個團隊,積極參與各階層、各地區、各教派(教會)、各福音機構及各公益團體密切合作推展福音事工或愛心服務!

(十)省思

回顧美南浸信會台灣差會在台灣有極大的貢獻,但唯一感到遺憾的(或許是考量當時政局不定之緣故),差會在台灣的策略未能像在中國大陸,在香港,除建 立教會外,亦開辦學校、醫院及慈善機構之事工(長老會在台一百三十多年,已有一千多間教會,到處有醫院,學校等服務機構).早期或許不察覺「社會服務」的 重要性,但今日回顧過往,教會被建立起來後如何與所在地區(這塊土地的百姓)有所認同,道成肉身的生命如何落實,確實將成為今日傳福音的助力.

(浸信會真光堂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