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民國25年),在廣州舉行「浸會來華宣教百週年」感恩慶祝大會,大會中積極提倡重視邊疆佈道運動,1938年10月(民國27 年)正式組織邊疆佈道促進委員會。抗戰勝利,台灣光復,鑒於對各地傳福音的急需,1948年2月(民國37年)吳樂立宣教士(Miss Watson, Lila Florence)士自上海來台訪問,返回大陸後即撰寫「美麗台灣」介紹台灣風光與福音事工,6月間聯會邊疆佈道委員會即差派楊美齋牧師來台考察(當時台 灣被視為邊疆地區),11月浸信會全國聯會成立並在上海揭幕舉行第一屆全國大會,推舉楊美齋牧師為台灣區幹事。此間美南浸信會則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東濟寧南下上海,得悉台灣需要福音,即蒙神引導,於10月19日轉抵台北(明俊德教士是浸信會來台第一位宣教士),12月26日舉行浸會 在台首次的主日崇拜,浸信會在台福音事工因此而萌芽。50年代前後由於大陸受戰事影響,又因國民黨政府撤退遷台緣故,來台者日眾,國語傳道工作因而興起。 當時在台北許昌街及中山南路等處有國語崇拜,然而初期為數不多。浸會宣教士除部份返美外亦有自大陸輾轉來台,因此浸信會在台事工即以當時軍公教背景居多之 大陸省籍族群為傳福音主要對象,建立教會,也因而被冠以浸會係純「國語系」教派

(浸信會真光堂網站)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信會歷史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當16世紀後半葉與17世紀初葉時,有許多信徒對 於當時英國國教的腐化及神職人員靈性的低落十分不滿,認為教會已徒具外表形式,毫無內在屬靈生命可言,認為應大肆改革,追求靈命深度及信仰自由,這些人被 稱為清教徒。又有一些人認為英國國教積習已深,已無法改革,不如另起爐灶,於是他們被稱為分離派。其中有一群基督徒,本著這份熱誠研讀聖經,他們飢渴 神 的話語,立志要明白聖經及其所啟示的真理,發現加入教會者應是指著信而受浸的成人,重生得救的信徒,因當時普遍是為嬰兒洗禮,因此這群強調只有相信基督的 人才能受浸(全身沒入水中)而且要求受過點水禮的人應再次接受浸禮的信眾,又被稱為重浸派。一般而言,以1609年為浸信會的開始,當年由史密斯 (John Smith)為首離開英國前往荷蘭在阿姆斯特丹所創立,1611年他的跟隨者回到英國建立第一間浸信會教會。

(浸信會真光堂網站)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當時台灣的基督教會環境--以台語為主

基督教傳入台灣,為時已久。荷蘭人於1624年佔據台灣後,宣教士即跟隨來台,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和尤羅伯(Robert Gunius),分別前後在1624~1643年間來台傳布福音,在新港,麻豆,安平一帶,一面傳道,一面又設立學校。但鄭成功1661年登台將荷蘭人驅 逐之後,宣教工作則一度停頓而終止。一直到1865年,才有英國長老會派宣教士馬雅各醫師來台在台南設教佈道。1872年加拿大長老會亦差派宣教士馬偕博 士,在北部淡水展開福音事工,又設立學校醫院等,發展甚為迅速。1965年(民國54年)長老會慶祝設教百週年,至此皆是台語的事工。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成立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南浸信會成立於1845年,但還沒有這個組織之前,叔未士牧師夫婦(J. Lewis Shuck)已在全美3年一次的浸信會大會中接受差派並於1835年9月前來中國宣教。叔未士當年22歲,師母僅17歲,結婚後不到二星期即搭船出發。 1836年4月(清道光十六年)抵新加坡,9月17日駛進澳門,澳門成了浸會在中國的發源地,叔未士也因此成為來華的第一位浸信會宣教士。1951年因大 陸赤化,福音受阻,全數宣教士被迫離華。1949年美南浸信會在中國最後的統計資料顯示,教會數計392間,佈道所計410間,信徒有123,000人, 有220位宣教士抵達中國。

(浸信會真光堂網站)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不難,事就不難!』
「行動」永遠比「空談」有用,「動手做」永遠比「空害怕」有效!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信會在台至今54年(1948~2002),目前教會數(含成立教會與佈道所)共 198間,會友人數為23,886人,崇拜人數為14,528人。會友人數年平均成長率為4.4%,教會數年平均成長率3.7%。早期在美南差會經濟支持 和宣教士協助開拓下,教會有明顯的成長。70年後差會的補助逐漸減少,教會成長雖有減緩現象,但有二個時期顯示浸信會的復甦,一是80年代浸聯會與美國密 蘇里州舉行三年合作的現代佈道,二是90年代台灣興起「二千年福音運動」,帶動眾教會對於拓植與佈道的火熱,但每時期超越10%的成長率均僅維持3~5 年,就浸會整體而言這幾年是有停滯情況。究其因,可以歸納如下:

一、與本土文化之認同仍有待加強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成立

台灣浸信會的發展,美南浸會宣教士功不可沒,這期間,美南浸信會台灣差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宣教士的人力、財力與事工策略,均提供了極大的貢獻。差會 首要的政策即協助開拓建立教會,以大都會城市為優先,由2~3位宣教士組成調查小組,然後購地分別建蓋宣教士宿舍與會堂,此計畫顯然相當成功.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職場工作中,「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對上司、屬下、同仁、客戶,
或對各接洽商談的單位,都需要更好的溝通技巧,這亦即所謂的『人際溝通』。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信會歷史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當16世紀後半葉與17世紀初葉時,有許多信徒對於當時英國國教的腐化及神職人員靈性的低落十分不滿,認為教會已徒具外表形式,毫無內在屬靈生命可言,認為應大肆改革,追求靈命深度及信仰自由,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又有一些人認為英國國教積習已深,已無法改革,不如另起爐灶,於是他們被稱為分離派。其中有一群基督徒,本著這份熱誠研讀聖經,他們飢渴 神的話語,立志要明白聖經及其所啟示的真理,發現加入教會者應是指著信而受浸的成人,重生得救的信徒,因當時普遍是為嬰兒洗禮,因此這群強調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浸(全身沒入水中)而且要求受過點水禮的人應再次接受浸禮的信眾,又被稱為重浸派。一般而言,以1609年為浸信會的開始,當年由史密斯(John Smith)為首離開英國前往荷蘭在阿姆斯特丹所創立,1611年他的跟隨者回到英國建立第一間浸信會教會。

(浸信會真光堂網站)

turelight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